《寡人》读后感

更新时间:2024-04-26 03:25:16 读后感

  《寡人》读后感(一)

  在《寡人》这组半虚构半写实的生活随笔中,无论何时都能看到阿乙置身事外的冷漠叙事。尽管这一切都好像与他无关,但同时又不知疲倦地在伤害着这个敏感的人。

  阿乙对《寡人》的定位是:“我习惯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刺伤或者严重影响我时将它记录下来。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人,因此觉得那些事也会刺伤和影响别人。我很孤独,也很坦诚,我剖析别人,也剖析自己。相比小说,这些文字更像是心血,而不仅仅是一件出售的产品。”

  在书内2005年的一组随笔中,有着如下故事:一帮广东人拿着剧毒气体喷射张老板,但也跟着倒地;小镇后院人们下井探查不幸绳子断了,可不仅人没事还促成一段好姻缘;公安抓住小偷逗乐,小偷后来跑了又被公安抓住……这些大多类似于新闻报道的变体,阿乙记下了它们,却没有太多的感情表达——事实是他的感情已宣泄在叙事当中。记录,也就是完成一项任务。他在书中不断重复的动作,论证了爱的反面是冷漠。

  阿乙对于简化琐碎叙事的偏爱,在我看来是出于一种反向叙述的心态。在这种心理下,作者之于日常生活的观察的确达到了神经质般的专注。我发现他甚至有些沾沾自喜。

  《寡人》读后感(二)

  读阿乙在《寡人》中的随笔,短的只有两三行,长的也大多不过两页。每每感受到文字后面藏着阿乙“担心自己成为井底之蛙的恐惧感”,“切肤的挣扎”,以及“时时涌来的绝望”。基调晦涩并不是他的专利,阿乙的独特在于既紧贴着平淡无奇的猥琐生活,又对它充满着密密麻麻的敌意的内心,他用堕落阴暗一反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假大空的可笑叙事,这就使阿乙在当下中国的作者中更显出其可贵来。

  无聊存在的时间的确太过漫长了,它早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题。它让我们习以为常。阿乙只是一个后天勤奋的敏感之人,他选择用语言谨慎地记录自己的生活。阅读这些文字,觉得无聊正被荒谬所取代。原来我们生活中充斥的无聊,都是一团难以辨识的荒谬火焰。

  甜蜜得发腻的流行音乐,由大量煽情的空洞字眼拼贴的小说,以及一切现代人刻意解释自圆其说的文艺,组成了当下的我们的精神世界。如同排气管猛烈咳嗽吐下的痰迹,如同根根耸立直入云霄的烟囱喷出的乌云。现代人已经发昏了。

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,孤独的人也是清醒的。当阿乙辞掉那个在小镇里无与伦比的铁饭碗后,一无所有四处漂泊,他终于摆脱了世袭观念的宿命。他说这次出走是自己得意俯视曾经的生活。于是有了他的观察,有了他的自我解剖。,成果不多,但光芒闪烁。

  阿乙正以一种自残式的晦暗照亮了我们假寐的灰暗。

  《寡人》读后感(三)

  在前言中称自己像“滚动胶片下隐藏的鬼影,一动不动僵在那里”,“想块阴暗的石头,大多数时间待在房间”,“既不立足于人间,也不存在于冥界,就是在阴阳重叠之外孤零零地活”的阿乙,进一步说:“这些甚至都不能称为忧郁。也许它是:偏执、狐疑、刻薄、恶毒、软弱、颓废、残暴、自怜、自私、自弃、恐惧。”

  把这些词放在那里,都可以充当贬义的斥责。不过,它们又显得如此可爱,特别是在当下价值混乱的乌烟瘴气中。即便不能增加虚假的荣光,也有助于我们得以认清自己。

  《寡人》一书中屡次出现的意象,在阿尔志跋绥夫的《工人绥惠略夫》中也有相近的地方。绥惠略夫说:“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,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?”我歌颂了六十年的光明,到头来原只是一部虚无主义者间彼此杀戮的历史。如果“阿乙的出现”让某些人不快,那便尽由他们不快去罢。

  《寡人》读后感(四)

  从《寡人》中获得的阅读快感,上一次还要追溯到读梁文道的《我执》时。《我执》是一本恋爱疗伤录,自我书写与自我挣扎两手互缚的互搏,而感情纠葛和梁文道平日里十分理性的形象并不相符。于是,如同罗曼·巴特在《恋人絮语》中用哲学解构爱情一样,在《我执》中梁文道也走上了一条形而上学的书写之路。与《我执》相似,他们的杂小短恰都像一个路人的沉沉自语。梁文道与艾国柱,一个是儒雅绅士抽着自卷的烟,抱着头嗫嚅;一个则是憋着鼓劲儿吞云吐雾,眉头紧锁,低声咒骂。

关键词: 寡人 读后感

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:www.lubiao.com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

《寡人》读后感相关范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