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幸福的方法》读后感3500字

更新时间:2024-04-20 06:16:33 读后感

  前几年,央视专门组织了个“你幸福吗”的调查,发现老百姓的幸福感,随着经济增长却在下降,最发达的北上广,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反而很低。

  无独有偶,世界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,排名第一的课程居然是“幸福课”。有专家解释说,因为大家普遍缺乏幸福感,却又把幸福与否当成自己的生活目标,由此,使得跟幸福相关的讲课受到热捧。

  那个在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正是泰勒·本-沙哈尔博士所教授的积极心理学,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幸福课。沙哈尔博士所著的《幸福的方法》,就是这么一本充满智慧与温暖的书籍,他不仅在书中提出了幸福的方法,还明确了以幸福作为人生终极目标这一概念。

  泰勒·本-沙哈尔,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、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。其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,它的奇妙之处在于,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,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,仿佛一堂课就能足已让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。沙哈尔博士的课程不单单只是枯燥的理论知识,相反,极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,他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“摸得着的幸福”。

  《幸福的方法》一书分为三篇。第一篇有5章,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。第二篇的第6至8章,讨论了如何把这些观点应用到教育、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。最后一篇则包括了7个关于幸福的思考。

  正如沙哈尔所言,《幸福的方法》是帮助读者了解幸福的真相,更重要的是,通过反思、练习,引发大家在更深层次进行思考和行动,把学到的内容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,帮助读者过得更幸福。

  那么,我们回到开头,为什么说那些越有钱的人,他们的幸福指数非升反降?积极心理学的权威专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问过一个看似不难,其实却不简单的问题:“我们这么富有,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?”

  一、幸福与否仅仅在于金钱的多少吗?

  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通过沙哈尔提出的四种汉堡模型理论来进行了解。这四种汉堡模型也形象地诠释了四种人生模式。

  第一种汉堡,口味诱人,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,吃了没营养,会发胖。相对应的人群是享乐主义者。一味注重眼前的快乐,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。

  第二种汉堡,口味很差,可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,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身体的健康。只是吃的时候因为口感不好,让人难以下咽。它对应的人群是忙碌奔波型。拥有这类特征的人认为,现在的刻苦努力是为了实现美好的目标,努力的阶段是痛苦的,自然享受不到快乐,但痛苦的过程是获得幸福的心经之路。

  第三种汉堡最差劲,既不美味也不健康。吃了它,享受不到美食带来的唇齿留香,日后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。它对应的是虚无主义型。这一类人由于过往的失败经历,对生命丧失了希望,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,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待。

  而第四种汉堡兼具美味、健康于一身,它对应的人群是感悟幸福型。生活真正幸福的人,不但能够享受当下,也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。

  说了这么多,我们看出什么问题来了吗?没错,为什么有些人越有钱反而越不幸福呢?

  因为他们通常属于前三种类型。

 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在寻找快乐,逃避痛苦。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伊曾说过,“人类最美好的时刻,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,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”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,就算他坐拥巨大财富,仍因整天无所事事而备感无聊和空虚,就像那些吸毒、酗酒的富二代们,得过且过着毫无目标的人生,外面的人看着幸福,他自己却深感痛苦和无奈。

  忙碌奔波型的人呢?小时候,拼命学习,为的是取得好成绩。长大后,努力工作,为的是好收入。等到事业有成,财务自由的时候,才发现期待中的幸福感稍纵即逝,反而是焦虑和忧郁如影随形。这类人的共同特点是,他们不懂得去享受正在做的事情,却固执坚守着“一旦实现目标,我就会开心快乐”的错误观念。这种幸福称为“幸福的假象”,就好比一个人因牙痛而备受煎熬,等牙不痛了,他会倍感愉悦。只是好景不长,很快,他会发觉健康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,牙痛消失的喜悦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  虚无主义者们由于受到过去的打击,沉迷于此而放弃现在乃至未来,认为自己此生也就如此,做什么都不会幸福,他们已经完全沦落为一个消极的存在,没有目标,没有期望,更别空谈去追求幸福了。

  第四种类型即感悟幸福的人,他们懂得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。比如,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,他可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快乐,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学习音乐,并且在未来获益。所以说,这类人往往幸福感最强。

  这么看来,幸福和金钱并无直接关系,而是和人的情绪、心态、目标、价值等相关。

  二、怎样才能感受到幸福?

  沙哈尔坦言,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,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、永不间断的过程。换而言之,不是说我现在幸福了,以后也永远幸福。或者说即使有时候经历了短暂的痛苦,但在总体上并不妨碍幸福感。

 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,我们设定的目标必须是自发的,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,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,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。不少有钱人通过努力,换取了财富、地位、权势等,但他很快发现,自己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快乐,那么幸福。

  哲学家伯特兰·罗素说过:“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,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”。

  也就是说,并非要成为富人或政要才能快乐。只要他们从内心感到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,是值得去做的,是能从现在获得快乐,也能从将来获得快乐,那么他就会感到幸福。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人,逃离大都市,隐匿在田园乡野,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,他们却觉得踏实而又幸福,因为这是他们内心认定有意义的事。

  钱财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,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。而绝大多数的人总是不明白目标与手段的区别,所以往往以牺牲幸福来换取财富。等到积累到目标中的财富后,才恍悟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幸福。

  沙哈尔说,我们会认为一座大房子,一部好车,或是大量的财富就能让我们感到幸福。事实上,这些事情只能短暂影响我们的整体幸福感。反过来说,负面经历的影响也是一样的,像是经历感情破裂的痛苦、高考失利,升职无望等,也会很快回到之前的心态。

  肯农·谢尔登曾写过这样的话:“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,我们的建议是,去追求包括成长、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,而不是金钱、美貌和声望。”把目标放在自我和谐上,我们将会更快乐。

  以财富为目标,通常不是出于自我和谐,而是外在因素。大部分追求财富的人,为的是满足自身对金钱和社会地位的虚荣心。因而他们会比其他人感到更大的压力,更容易沮丧和焦虑。

  这种时候,就需要创立自我和谐的目标,需要有一个清楚的发自内心的方向。

  三、转变有钱就幸福的错误观念。

  有钱人经常不开心的另外一个原因,是他觉得“有钱就应该开心”。他们会为自己的不开心感到内疚,会觉得如果不开心,就对不起自己所拥有的财富,以至于把错误强加到自己头上,导致更不开心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沙哈尔说,幸福面前人人平等。

  哲学家亚当·斯密也说,“关于人类的幸福感,穷人相比富人,幸福感并没有任何优劣之分”。

  在基本的物质条件得以满足后,从情感的角度来说,经济状况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差异。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,都会体验到不安、恐惧,也能感受到快乐和幸福。我觉得每餐有鱼有肉就很开心,而你坐拥豪华别墅依然深觉落寞。

  《幸福的方法》全书语言轻松诙谐,大量引用了知名人士、业内专家的观点与理论。它不只是告诉我们,财富是帮助人们增加幸福感的一种工具,真正带来幸福的,是积极情绪、目标与意义,成就感等。它还告诉我们如何从学习、工作、生活中获取更多快乐,体验更多幸福。

  2012年6月28日,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0日定为国际幸福日,强调追求幸福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目标。

  我们不妨经常问自己:什么能带给我意义?什么能带给我快乐?我的优势是什么?这就是《幸福的方法》中提到的MPS模式,即意义、快乐、优势三者的结合。把三项内容的答案写在同一张纸上,用圆圈加以归类,交集中的答案就是我们做了会增加幸福感的事。

关键词: 幸福 方法 读后感

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:www.lubiao.com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

《幸福的方法》读后感3500字相关范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