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读经典: 苦难即美——读《草房子》有感

更新时间:2024-04-18 18:14:27 高二

  苦难是什么?

    身处霓虹都市、水泥森林里的我们,也许很少思考过这个问题。即使不经意间想到它,思绪也可能会虚无缥缈起来。那苦难到底为何物呢?

    有人说,苦难是物质生活的匮乏。

    还有人说,苦难是众散亲离,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。

    佛说,苦难有八种,人生的苦难源于“无明”。

    我说,苦难是美。你看——

    药香袅袅,药竂一间。泥墙红瓦,一人,一桌,一炉,一罐,一碗而已。在流淌的时光里,温幼菊始终与药罐为伴。药之苦,是苦难。然而在煎熬之中,温幼菊耳畔时常回响已逝的奶奶的声音——“别怕!”。她慢慢地体会到了人生中的平静和坚韧。童年不幸的女子在人生的波涛中坚定地前行,亦是美。

  微风轻拂,艾香四溢。在绿油油的艾地里,艾叶如同波浪,哗啦啦、哗啦啦地涌动、翻卷着。秦大奶奶在这里扼住了命运的咽喉,也结束了一生。很久以前,在与干旱、炎热、饥渴、贫穷的斗争胜利、满田的小麦丰收时,她失去了丈夫。从此她性格变得孤僻起来。油麻地的孩子们畏惧她、大人们讨厌她。孤寡之苦,是苦难。然而最后,她妥协了,在地里改种了艾。她在一次次斗争、一次次睡在她自己的土地上,又被人抬出来之后,她放弃了。秦大奶奶知道,自己所谓的“抗争”只不过是固执罢了。自己的妥协换来油麻地孩子们获得教育的机会,何尝不是胜利呢?她的性格开朗起来,最终因为救落水的娃娃而逝去。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闪耀的人格光彩,亦是美。

  嘎嘎鸭鸣,幽幽水声。夕阳西下,父子俩与鸭相伴。曾是油麻地首富之家的“骄子”的杜小康,经历了家境的衰落、被迫的辍学,不得不和父亲依靠卖鸭蛋为生。一次次天灾人祸,他们又失败了。家境衰落之苦,是苦难。但是这并没有打倒他。在一个暴风雨后的夜晚,找回失散鸭群的杜小康,满身疲惫的躺在芦苇荡里。乌云散去的天空,比以前更蓝,月亮比以往更明亮。他没有哭,即使承受了一般孩子无法想象的痛苦。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、坚强了。回到油麻地,他继承起父亲的家业,在学校门口摆起小摊。他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的、为家庭生计拼搏的男子汉。饱受苦难的少年在与厄运斗争中的优雅,亦是美。

  罹患绝症,四处求医。无数次的失败,只有最终绝处逢生。主人公桑桑经历的,应该是最大的考验。在整本书里,他参与的每一幅画面都是那样的温情脉脉——他推动着蒋一轮与白雀纯洁的爱情;当众人排挤秦大奶奶时,唯独他没有;杜小康家境贫困时,他用卖光鸽子的钱帮助杜小康度过难关......即使身患绝症,他仍背着妹妹去古城墙、甚至帮牛羊和麻雀们做事情。最后,在高人的指引下,他摆脱了难关——事实上,是他成长过程中萌发的坚韧,决定了这一切。少年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,亦是美......

  在他们身上闪耀的,是人性之光,是苦难之美。

  同样地,在《青铜葵花》中,曹文轩如此说:“苦难几乎是永恒的。每一个时代,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......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。”“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。少年时,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,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。”

  《草房子》这本书,真真切切地展示了一个时代,和一群少年面对苦难时如同艾苗一般坚韧的意志。那种与苦难搏击的抗争之美,震撼人心。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,我们何尝不能怀着抱负,中流击水、浪遏飞舟?

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,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,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,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:lubiao.com,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。

关键词: 经典 苦难 草房子 有感

我读经典: 苦难即美——读《草房子》有感相关作文Related  Top

作文推荐